可以确定的是,蝗灾已经成了气候,他们跨过红海,西去埃及,东至印度,数量达到惊人的三千亿只,其中有五百亿只已经抵达印度河流域,开始啃食这里丰富的稻产。
一只蝗虫一天可以吃掉两克的食物,两百只蝗虫就能吃掉一个人一天的口粮,如果蝗虫吃的全是农作物的产出,三千亿只基本上一天就能吃掉一亿人一天的口粮。
而且它们移动能力惊人,逆风下一天也能够飞行一百公里,在顺风下,他们甚至可以在五天之内横跨大西洋。
更为麻烦的是,一旦蝗虫成灾,几乎没有什么立杆见影的办法。
蝗虫的秘密,直到近代才由科学家才解开。
蝗虫是极为特别的种群,它们具备两种形态,群体型跟独居型。
全世界有上万种蝗虫,但能够形成群体型的,全世界也不过十种。
独居型的蝗虫呈绿色,而且行动迟缓,就像一位宅男,活动范围常常不会超过一居室的范围。
但它们的腿部有一个感应器,有同类触碰到它的腿部,它就能接收到一种信号。当它接触的同类达到一定数量,接收的信号足够强烈时,它就会开始变异。
这个变异门槛并不高,接触的同类达六十只时,就足以把它从一个足不出户的宅男变成一个天天外出鬼混的渣男。
这时候,它的颜色开始发生变化,从绿色变成黑色,性情也大变。绿色的喜欢独居,不好动。黑色的喜欢群居,而且变得躁动,食量更是猛增,因为是直肠,它们有时候一天可以吃掉自己体重两倍的食物。
蝗虫群的另一个秘密是它们的繁殖能力。
它们会把卵下在土里,等等合适的时机,比如雨水。非洲两次造访的台风带来的雨水就是这场蝗灾的引子。
一只蝗虫一次产卵六十多枚,一生中可以产上千枚,条件合适,最多一个月便能够孵化出虫子。
而且群居的蝗虫还会在体内生成一种叫苯乙腈的合成物,而这种物质在受到天敌攻击时,会转化为一种有毒的氢氰酸,这使得鸟类也不太喜欢进食群居型的蝗虫。
所以,当蝗虫来到印度时,印度同样没有太多的办法。
那么,这些蝗虫有没有可能从印度飞到我们中国来呢?
好消息是,可能性不是特别大。
这一次的蝗灾的蝗虫是沙漠蝗,它们飞行的最高高度是二千米,而且他们比较喜欢高温,在20度到40时最为活跃。
而从印度到中国,一要穿过喜马拉雅,这样的高度它们很难挑战,而且就算拼命飞上去了,等待它们的也是它们不太喜欢的低温。
另一条路线是从南亚,但蝗虫可能最多也只能抵达孟加拉,因为再往前就是雨林。雨林多变的环境不利于它们产卵。
最后一条路线,是先进入中亚,比如抵达哈萨克斯坦,从中亚地区再进入我们的新疆。这一片地区原本就是蝗虫活跃的区域。但因为路途遥远且地势较高,蝗虫也不太可能会选择这一条道路。
所以,这次的蝗灾蔓延到中国的可能性不大。
不过,中国人对蝗灾其实并不陌生。
史料记载,蝗灾是中国的常客,秦汉时期,平均八年多就发生一起大蝗灾。两宋时期,3.5年就会发生一起蝗灾,元代则变为1.6年发生一次。到明清时期,2.8年就会发生一起蝗灾。
《中国历朝天灾人祸表》里统计中国历史上一共发生了257次蝗灾。而且蝗灾往往紧随着旱灾之后发生。因为旱灾之后,河床裸露,给蝗虫提供了很好的产卵场所。
而这些小小虫子振动翅膀,往往还能改变历史。
唐朝的末年,就发生了一起严重的蝗灾。
蝗虫从山东而起,沿黄河而上,直奔帝国的中心长安。当时的小皇帝唐僖宗问起蝗虫,下面的大臣哄骗他:蝗虫来是来了,但它们没有进长安城,在城外抱枝而死。
而此时,蝗虫引发的饥荒正在山东蔓延,没有了生路的饥民开始揭杆起义,压垮大唐的黄巢义军就是其中之一。
而在中国的史书中,还记载有一种啃食人肉的蝗虫,明朝崇祯年间,河南爆发蝗灾,蝗虫如猛雨毒箭一般冲进城内,仅仅一刻的功夫就将一个孩子咬成白骨。开封府的城门都被 蝗虫堵住,最后不得不调用火炮轰开城门。
所以,蝗灾跟旱灾、水灾并称为中国三大自然灾害。
那为什么我们现在基本听不蝗虫的消息,以前隔三差五就要涮存在感的蝗灾为什么不再出现了呢?
这就要说到新中国以后的治蝗工作。而说到这,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中国人:马世骏。
马世骏是山东兖州市人,1937年毕业于当时的北平大学农学院生物系,在1948年的时候,他到美国犹他大学攻读昆虫生态学,后又在明尼苏达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,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昆虫知识。
到了1951年,他毅然决定回国,用自己的知识回报祖国。当时国家交给他一个二千年都没有解决的问题:在中国的大地上彻底消灭蝗灾。
马世骏带着他的团队开始了研究,他走遍了中国蝗灾多发地带。在洪泽湖边,微山湖上,黄海沿海、黄河沿岸等建立起实验室。
通过这些实地的考察,马老才发现了中国蝗灾发生的原因。
中国蝗灾之所以频发,是因为中国水旱灾往往相间发生,给蝗虫的繁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。此外,中国社会的不稳定及贫穷落后也让蝗灾一旦发生时就手足无措。
在这些科学的研究基础上,马世骏提出了“改治结合,根除蝗害”的综合性策略,一举使肆虐中国数千年的蝗灾得到了根治。
基辛格曾经说过一句话,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传承,是因为中国被一些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。
现在蝗虫抵达南亚,我们还能抱着比较轻闲的调侃,蝗虫来了是油炸好还是清蒸好。就是因为有这些优秀的科学家存在。
在那个时代,中国曾经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:钱学森、于敏、华罗庚、杨振宁等等。以致钱学森有一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。
钱学森曾经感慨说:“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,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,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。”钱老又发问:“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?”
这应该跟中国的科学教育有关,随着中国科学教育的投入,中国将会出现越来越多优秀的科学家。
现在小学一年级就开了科学课,科学课已经成为跟语文数学一样重要的学科,而学好科学对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非常重要。
但因为科学课刚开,很多学校不太会上科学课,不少学校甚至都没有专门的科学课老师。这导致科学课往往采取填鸭式教育,完全让孩子感受不到科学课的兴趣。
这里给大家推荐一套能够让孩子对科学产生兴趣的书《俄罗斯大师丛书》
为什么推荐俄罗斯的这套科学书呢?
俄罗斯可谓是教育中的奇葩,它的经济总量跟我们广东一个省差不多,但它却撑起了世界一流的理工教育。
俄罗斯有个外号叫“金矿”,这里的金矿指的不是金子,尽管俄罗斯拥有全球37%的未开发矿产。但这里的金矿指的是俄罗斯的人才资源。
俄罗斯的人才是世界科技巨头争夺最为激烈的目标。
任正非就曾经下了军令状:“俄罗斯的数学、物理、软件都很厉害,我们也要加大对俄罗斯人才的获取,要大规模利用俄罗斯的博士来弥补我们理论上的不足”
任正非还说:“新西伯利亚大学连续六年拿到世界计算机竞赛冠军、亚军,但是所有冠军、亚军都被Google用五、六倍的工资挖走了,从今年开始,我们要开出比Google更高的薪酬挖他们来,在俄罗斯的土地上创新,我们要和Google争夺人才。”
那俄罗斯的人才为什么这么多。
重点还是在教育上。
俄罗斯盛行精英教育,而且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体系。
比如俄罗斯的数学现在依然是世界一流的存在,他们培养数学人才,从初中就开始了。
俄罗斯的小学生毕业时,能够从一本全国公开发行的数学物理科普杂志拿到一份试券。做好之后寄到指定的部门,有专门来评卷。
成绩理想就能得到一个口试的机会。来口试的不仅有中学老师,还有大学教授,能就研究所的研究人员。
通过口试的就可以进入专门的数学中学。像莫斯科就有四五所这样的数学中学。在这里上学,除了别的课程,还有一半时间要用来学数学。而且一周有两次去少年宫听课的机会。来上课的全是莫斯科大学的世界一流数学家,比如柯尔莫戈洛夫。
他的地位大概相当于杨振宁在中国物理界的地位吧。
想一下,杨振宁给中学生上物理课,在我们看来太浪费了,但俄罗斯人就是这么干的。
莫斯科大学就有柯尔莫哥洛夫中学。对全国招收有天赋的学生,学费免费,贫困学生还有补助。而且这样的特殊学校绝对不允放走后门的存在。
俄罗斯的大学是有开后门的,但都是二线大学,像莫斯科大学这样的学校,绝不可能有走后门进去的。等于211可能有,985不要想。因为这些学校是为国家培养最顶尖人才,不是为权贵服务的。
俄罗斯大学的理工系相当难毕业的。据说能从莫斯科大学数学系毕业的中国留学生,一年顶多一两个人。
所以,莫斯科大学的留学生极少,尤其是理工科的,语言就把大部分挡在了门外,他们使用俄文授课,论文使用俄文发表,你如果是需要陪读生才能过语言关的,还是趁早回国吧。
因为留学生不多,所以莫斯科大学的世界排名很低,只有九十多名,但没有人会说莫大会比北大清华差。
拿到了北大清华的博士学位,想进大学当教授不太容易,而莫大的数学科学博士,到世界一流大学当个教授基本很轻松,美国的大学基本上都会有来自俄罗斯的教授。
有人戏称,美国大学就是美国教室,俄罗斯教授,中国学生。
时到今日 ,俄罗斯的理工教育依然是世界最强的存在。
比如苏联的中学教材就是由柯尔莫哥洛夫等一线数学家来编写的。
柯尔莫哥洛夫上数学中学的学生上完课之后,这些讲稿还会发表在俄罗斯全国性的科普杂志上,这些杂志不但在俄罗斯很畅销,很多欧美国家的孩子也买来看。
所以,俄罗斯的孩子看到的科普书,都是国家最牛的科学家编写的。他们通过这种薪火相传,把科学普及下去。俄罗斯的精英才会层出不穷。
建议大家有机会,可以给孩子读一读俄罗斯的理工科普书。
像俄罗斯有一套国宝级的理工科普书。
这套书叫《俄罗斯大师科学丛书》,一共十本。是俄罗斯最有名的科普大牛雅科夫•伊西达洛维奇•别莱利曼写的。
他牛到什么程度?
为了表彰他的成绩,人类拍到的第一个月球环形山,名字就命名为“别莱利曼”环形山。
这套书一共有十本
里面充满了各种开脑洞式的运算方法。
各种奇妙的实验。
全部都是联系实际的几何题。用几何解决实际碰到的问题。
用力学理解世界。
提供各种我们忽视的问题,比如太阳跟地球,哪个对月亮的引力大?
一些小工具就能做出深刻的物理实验。
非常多的想不到的问题,比如雪能不能烧开火。
可以说,理工类的基础的一些知识,这套书全讲到了。
这里面的讲解很多有趣的现象,比如在一辆行进的火车上,有一个点却是往后开的。这个点是什么点呢?
还有怎么不靠近树来测量树的高度。
这个书,说实话,不是一个随便看看的书,不是那种漫画类的科普书。它切入的点很浅,但会慢慢讲到很深的知识。
这个书比较合适小学高年级以及初中的孩子。孩子还需要一定的阅读能力的。在孩子的学习中,可以看一些漫画类的科普书,但最终一定要归到这样专业性的科普书上。
因为高考的时,题目就几乎全是文字的。好多孩子连题都读不完读不懂,就是只看漫画型的,不看文字型的。
看了他们俄罗斯的书,你才得懂俄罗斯为什么这么牛。
我建议家长可以给孩子看看这套俄罗斯人写书。对孩子提高科学认识,尤其是涨成绩,很有效果。为什么呢?
一是俄罗斯本身的教育是世界一流的。他们的教学方法很特别。
另外,俄罗斯的教学体系跟中国教育是无缝衔接的。因为中国的教育体系就是学苏联的啊。
最后,中国更容易理解俄罗斯的思维模式。大概大家还是有渊源的。
二来,我们引进英美的书多,但俄罗斯的引进的少,这意味着,一旦引进,就是这个类目最好的。
这套书包括了数理化的各个层面,适合小学高年级到初中的孩子,孩子看完后,对数理化就会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。
这个书在头条售卖了六万多套,大家可以进去看看已经购买的用户的评价。
大家点下面的横条参团预订,让孩子接受俄罗斯的一流辅导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